1月13日下午,由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周伟家教授和刘宏教授邀请的学术报告,在逸夫楼A111会议室顺利举行。受邀的专家是郑州大学/南开大学周震教授、天津大学于一夫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吴文婷教授和山东大学赵志勇副教授。报告会由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周伟家教授主持,研究院及相关学院师生参加了本次报告。
14:00,周震教授开始首场报告,题目为“人工智能助力双碳战略”。多年来,周震教授通过高通量计算、机器学习与实验相结合揭示了电化学储能新机制,设计了系列锂/钠离子电池新材料,并构筑了可充电Li-CO2电池储能新体系,为提升储能器件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安全性能提供解决方案。
15:00,于一夫教授作了题目为“化学固氮与转化”的第二场报告。化学固氮与转化是指从氮气出发,经一步或多步化学反应制备重要含氮化合物,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于教授的团队主要致力于开发化学固氮与转化的绿色催化新路径,实现氨、硝酸的高效、绿色制备。
16:00,吴文婷教授开展第三场报告,题目为“甲烷绿色选择性催化氧化”。光催化氧化甲烷制含氧化学品是甲烷高值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吴教授的团队通过催化剂活性位点结构的精确调控,可控活化O2/H2O2和甲烷,实现了甲烷的“绿色、高效、安全”光催化选择性氧化。
17:00,赵志勇副教授作了题目为“碳纳米管宏观材料制备及其应用”的第四场报告。碳纳米管在导电绳缆、能源电池、屏蔽吸波、复合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赵老师团队实现了碳纳米管纤维/薄膜材料的连续制备,开发了碳纳米管卫星导电绳缆、碳纳米管薄膜电磁屏蔽、电热除冰、功能性复合材料等应用。
本次学术报告科学严谨、内容丰富,报告人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极大引起了我院师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兴趣,与会师生与四位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在思想的碰撞中拓宽了学术思路和视野。本次报告会取得圆满成功。
报告专家简介:
周震,山东龙口人。1994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讲师。2001-2005年赴日本名古屋大学从事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等机构资助的博士后研究。2005年11月作为副教授(引进人才)回到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0年底晋升教授,2011年起任博士生导师。2012年被任命为南开大学分子科学计算中心主任。2014年被任命为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所长。2015年起为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2019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21年3月调入郑州大学工作,现任化工学院院长。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研究。通过高通量计算、机器学习与实验相结合揭示电化学储能新机制,设计系列锂/钠离子电池新材料,构筑可充电Li-CO2电池储能新体系。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50余篇。论文被引用41000余次,h-index为115。2014-2022年连续九年入围“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2018-2023年连续五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0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现为J. Mater. Chem. A和Green Energy Environ.等期刊副主编、J. Power Sources机器学习专题编辑、Interdiscip. Mater.学术编辑以及Batteries & Supercaps和《电化学》等七本期刊编委以及中国电子学会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于一夫,天津大学分子+研究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和2014年在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工业催化专业分别取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14-2017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张华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9月入职天津大学以来,一直致力于化学固氮与转化方面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实践。近五年来,以通讯作者在Nat. Catal.、Nat. Synth.、Nat. Commun.(2)、Natl. Sci.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10)、CCS Chem.、Sci. China Chem.、Joule 和ACS Catal.(2)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他引1万余次,30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获得Sci. China Chem.首届新锐奖(2020)、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2020)、Natl. Sci. Rev.年度优秀论文作者(2021)、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1、2022、2023)等荣誉。申请氨合成与转化领域相关专利30余项,授权10余项。已搭建10吨级电解水制氢耦合温和合成氨中试装置,正在青海省建设1000 MWh氨氢新能源综合示范项目。
吴文婷,女,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聚焦活性氧定向转化与利用,强化了光催化氧化过程;创建的活性氧转化技术为低品质天然气和散放甲烷气等难处理温室气体液化提供借鉴,为强酸性条件下低浓度H2O2分解提供技术支撑,优于国外同类技术。在Angew. Chem. Int. Ed.、ACS Catal.、Chem. Eng. J.、AIChE等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获授权中国/美国专利17件;获中国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二等奖等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10余项。
赵志勇,山东大学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碳纳米管宏观材料制备与应用、碳纳米功能结构一体化复合材料、金属材料塑性加工技术与装备等领域研究工作。入选山东大学未来计划青年学者,获2022年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铜奖,2023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主导制备的纳米级碳纳米管薄膜/纤维材料曾用于“北理工一号”卫星发射。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总装预研基础研究项目,航空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累计发表SCI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