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周伟家教授和山东大学宋克鹏教授团队通过构建中熵MnSiAlO纳米片稳定的镍纳米颗粒催化剂(Ni/MnSiAlO),实现了高效的光热CO₂甲烷化。原位析出的Ni纳米颗粒与中熵MnSiAlO载体协同作用,优化CO*吸附并加速加氢动力学,在432 °C下实现了高达328.4 mmol g⁻¹ h⁻¹的甲烷生成速率和97.6%的选择性,且循环100次不失活。该研究揭示了调控CO*吸附对高选择性产甲烷的关键作用,为设计耐高温光热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种中熵MnSiAlO纳米片稳定的镍纳米颗粒催化剂,镍纳米颗粒嵌入于MnSiAlO纳米片中并暴露作为催化位点,该催化剂在常压光热CO2甲烷化中表现出卓越性能。研究工作揭示了中熵氧化物的三重作用:通过降低热传导实现高的光热温度;通过优化CO*的吸附加快加氢动力学,实现高活性和选择性;通过嵌入界面稳定镍纳米颗粒,助力高温条件下高稳定性的二氧化碳甲烷化。
要点一:通过原位溶出法合成了嵌入于中熵MnSiAlO纳米片上的镍纳米颗粒。Ni纳米颗粒从NiMnSiAlO前驱体中原位溶出,EDS线扫结合CO-DRIFTS证实了镍纳米颗粒以暴露形式存在。

图1 a) 镍纳米颗粒原位溶出的示意图。b) NiMnSiAlO和Ni/MnSiAlO的XRD图谱。c) Ni/MnSiAlO的SEM图像。d−f) 像差校正的HAADF-STEM成像。g, h) Ni/MnSiAlO的EDS元素映射。i) MnSiAlO和Ni/MnSiAlO的CO-DRIFTS光谱。
要点二:H2-TPR揭示了镍和MnSiAlO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准原位XPS结果证实镍的氧化态提高,EXAFS分析表明Ni/MnSiAlO具有Ni-Ni键和Ni-O键,证明Ni与MnSiAlO之间存在界面化学键合。

图2 a) 纯镍和Ni/MnSiAlO的H₂-TPR曲线。b) 纯镍和Ni/MnSiAlO的Ni 2p准原位XPS表征。c) Ni/MnSiAlO、金属Ni箔和NiO参考样品的Ni K边XANES比较。d) Ni箔、NiO和Ni/MnSiAlO的EXAFS分析(k³加权,傅里叶变换)。e) Ni K边EXAFS分析:Ni/MnSiAlO的实验数据与拟合结果;虚线表示Ni/MnSiAlO中Ni-Ni和Ni-O的散射路径。f) Ni箔和Ni/MnSiAlO的k³加权EXAFS小波变换分析。
要点三:镍纳米颗粒为光吸收剂,中熵MnSiAlO纳米片通过优化热传导提高镍纳米颗粒的光热转化能力,在2.91W cm⁻2的光照下实现了高达432 ℃的光热温度,为甲烷化反应的发生提供了热力学前提。

图3 a) 不同样品在紫外-可见-近红外范围内的光吸收率。b)不同样品在2.91 W·cm⁻²辐照下的热成像结果。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c) 在2.91 W·cm⁻²辐照下, d) 在相同温度下(380 °C)。e) 在激光照射下,纯镍和Ni/MnSiAlO中心辐照区域的热分布。f) 在2.91 W·cm⁻²光照下,纯镍和Ni/MnSiAlO温度分布的模拟结果。
要点四:中熵MnSiAlO纳米片稳定的镍纳米颗粒实现了328.4 mmol g⁻1 h⁻1的活性和97.6%的甲烷选择性。与现已报道的镍基催化剂相比,其优势在于在高温下保持更高的选择性,并具有优越的甲烷活性,实现了活性和选择性的高效均衡,并在100次循环中保持稳定。

图4 a) 不同样品在相同光强(2.91 W·cm⁻²)下的产物生成速率。b) M不同样品在相同光热温度(432 °C)下的产物生成速率。c) Ni/MnSiAlO和纯镍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测得的光热CO₂加氢效率。d) Ni/MnSiAlO的循环稳定性测试(运行条件:CO₂与H₂比例为1:4,反应器初始压力为0.1 MPa,光照强度设定为2.91 W·cm⁻²,每个循环持续15分钟)。e) Ni/MnSiAlO催化剂在光热催化与热催化反应中的Arrhenius图比较。f) Ni/MnSiAlO和纯镍在相同温度(432 °C)下的循环稳定性;插图说明了反应前后稳定性机制及颗粒尺寸分布。g) Ni/MnSiAlO与文献报道催化剂在不同温度下的催化性能与选择性对比。h)展现出CH₄活性与选择性最佳平衡的催化剂。
要点五:中熵MnSiAlO载体稳定的镍纳米颗粒遵循CO*氢化的路径,MnSiAlO载体通过电子调控降低了CO2的活化能垒,加速了CO₂→COOH*→CO*的转化动力学,还增强了CO*在镍位点的吸附强度和Ni-CO*的成键相互作用,并提升CO*表面覆盖度。吸附增强与覆盖度提升的协同效应,有力促进了CO*氢化路径的进行,从而实现高效高选择性的CH₄生成。

图5 a) Ni/MnSiAlO催化剂的DRIFTS分析。 b) Ni/MnSiAlO上COOH*和CO*归一化峰面积的变化。c) Ni/MnSiAlO与纯镍的原位DRIFTS光谱对比。d) 镍和Ni/MnSiAlO表面CO₂转化为CO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计算曲线。e)纯镍与Ni/MnSiAlO催化剂上CO*吸附能的比较。f) CO*在纯镍和Ni/MnSiAlO上吸附的晶体轨道哈密顿布居(-COHP)曲线。g) Ni/MnSiAlO上CO*加氢生成CHO*的反应能随CO*覆盖度的变化关系。h) MnSiAlO载体促进镍纳米颗粒对CO*中间体吸附,从而增强CO₂甲烷化反应。
本工作通过原位溶出法构建了中熵MnSiAlO纳米片稳定的镍纳米颗粒催化剂,MnSiAlO载体调控了镍的电子结构,增强CO*的吸附能力,强化Ni与CO*之间的轨道相互作用,并通过提高CO*覆盖度促进加氢反应,共同加速CH₄的生成并提升选择性。在2.91 W·cm⁻²光照下,Ni/MnSiAlO的CH₄生成速率达328.4 mmol·g⁻¹·h⁻¹,选择性高达97.6%。此外,中熵MnSiAlO载体不仅作为热绝缘体提升光热温度,还通过嵌入式界面有效锚定镍纳米颗粒,从而在高温(432 °C)下保持高的结构稳定性。研究揭示了局域电子密度对中间体吸附的影响,为实现高温下高选择性CO₂甲烷化提供了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