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与学术   >   科研成果   >   正文

济南大学周伟家教授团队发表文章:激光制备纳米材料及在新能源催化领域应用

作者: iAIR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25-10-20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激光技术不仅推动了光学领域的巨大变革,还在制造业、材料、医学、通信和国防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激光的产生基于光的受激发射和放大原理,涉及3个关键物理过程,即受激吸收、自发发射和受激发射。首先,原子或分子吸收光子能量后,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要求入射光子的能量与两能级之间的能量差相等,称为受激吸收。随后,处于高能级的原子或分子自发返回低能级,释放1个光子,即自发发射。该光子的能量等于2个能级之间的能量差,方向与相位随机。当光子与高能级的原子或分子相互作用时,触发该原子或分子返回到低能级,并释放出一个能量、频率、相位和传播方向与入射光子完全相同的光子,即受激发射,这是激光放大的基础。激光通过介质中的受激辐射产生大量光子,因此相较自发辐射产生的普通光源,激光具有高亮度、良好的方向性、单色性和相干性。

激光器的波长和脉冲宽度显著影响纳米材料的制备工艺。根据工作波长的不同,激光器可分为紫外激光器(如氙气激光器,波长为308 nm)、可见光激光器(如He-Ne激光器,波长为632.8 nm)、近红外激光器(如Nd:YAG激光器,波长为1 064 nm)和红外激光器(如CO2 激光器,波长为10.6 μm)。紫外光具有较高的光子能量,因此能够有效实现物质断键,并产生较少热量,常用于微纳加工;随着激光波长的红移,光子能量逐渐降低,并主要通过非辐射弛豫过程转化为热能,进而产生局域温场,常用于有机物碳化。根据脉冲宽度的不同,激光器可分为连续波激光器(continuous wave laser,输出连续 激光波束)和脉冲激光器(pulse laser,输出脉冲激光波束)。脉冲激光器依据脉冲宽度可进一步分为毫秒、纳秒、皮秒、飞秒和阿秒激光器。在相同的输出功率下,脉宽越短,瞬时能量密度越高,极高的能量密度还会引发一些非线性效应,如多光子吸收等。连续波激光器主要通过热效应作用于物质;随着脉冲宽度缩短至皮秒级,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仅会发生光电离或雪崩电离等非热过程,而不产生冲击波或热动力学过程。

【目的】探讨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机制,优化激光合成纳米材料策略。【研究现状】综述激光制备纳米材料方法、原理及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凝练激光固相合成原理,总结激光合成碳材料、碳化物、氧化物、合金及高熵合金等的研究现状,研究激光合成技术在光热催化和电催化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应用潜力。【结论与展望】激光合成作为新兴技术,通过优化激光合成策略,可提高纳米材料结构可控性,提升纳米材料的性能。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various laser effects applied to nanomaterial preparation

Fig.2 Production process of laser-induced thermal effects and plasma effects and regulation process of their mutual transformation


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能够实现高局域光场、热场、压力场和等离子体场,为微纳结构、缺陷结构和合金结构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调控手段。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激光刻蚀效应能够实现纳米材料可控合成,利用激光缺陷工程能够调控材料化学结构,利用激光快速升降温特点能够实现合金材料制备。随着新能源催化材料和激光技术的研究日益深入,激光合成用于能量储存与转换的电极材料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未来,通过研究激光技术、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联,利用激光的可控制备和调控优势,设计出具有高催化活性的特定催化结构。

随着激光制备纳米材料研究的广泛开展,对激光合成纳米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激光的脉冲宽度与能量密度对纳米材料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开发高能量、窄脉宽的激光器可在更极端条件下实现精细纳米材料的合成调控;其次,完善的激光合成过程监测与反馈系统将有助于精准控制合成过程,特别是对局域温度和压力的准确测量,有助于深入理解与调控纳米材料的合成;再次,须要进一步探究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制,包括物质对激光吸收的改善、光子能量的转化,以及不同激光效应对纳米材料形成的影响等,为激光制备纳米材料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持;最后,激光连续合成与持续进料系统结合,有望实现纳米材料的大规模、快速、连续合成,推动新能源催化纳米材料的工业化应用。




济南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济南大学 逸夫科学楼
邮编:250022